一晚割走打工人3天窝囊费的连锁酒店们,终于得到了“应有的惩罚”。
作为酒店三大经营指标之一的OCC(入住率),已经亮起了黄灯。1月的行业专家纪要提到:今年的入住率并不是非常乐观,预计同比去年可能只增长1-2个百分点。
各酒店的RevPAR(每间可用客房收入),更是早在2023Q4就集体出现了增速放缓。今年也继续踩刹车,华住2023年报电话会透露:。2024Q1预计RevPAR低个位数增长,2024全年预计持平或微增
亚朵、锦江等品牌,也对2024年业绩情况保持了谨慎。
风雨欲来,按理说连锁酒店们应该要低下高贵的头颅了,但事实恰恰相反,它们非但没有“悔过”,反而在酝酿着新一轮的涨价。
1月和2月的专家纪要反复提到:今年客房价格仍将上涨,预计涨幅在5%-10%。
华住被问到“消费降级趋势下,酒店行业为何逆势涨价”时,也理直气壮地表示:消费升级是长期趋势,人们通过消费产品来取悦自己。
具体到行动上,可以看到,各酒店2024年的扩店计划仍以中高端为核心。
又是挺价,又是加码中高端,连锁酒店们似乎不在意消费者能否高攀得起,也没把OCC和RevPAR的预警放在心上。
到底是谁给了它们继续涨价的勇气?
一、降价或许救不了入住率,不如挺价到底
在大小城市的街头,酒店版“精绝古城”正迅速蔓延:整栋都被各种酒店承包,外墙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广告牌。
仔细观察会发现,墙上有名的大多数是汉庭、七天等经济型连锁酒店,以及不知名的单体酒店。
经济型酒店供给侧的竞争,可见一斑。也正是这样的行情,让酒店业对价格内卷格外警惕。甚至行业专家去年直言道:降价10%,流量可能只增加2%。
那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?
这与产业属性直接相关。酒店倒闭后,房间、布草等固定/专有资产不会消失,而是继续在市场上流通。
以二手布草为例,没扛过疫情的酒店老板们为了尽快回血,已经把全新的单人米缎条床单砍到9块9一床,“半价、地板价拿五星级酒店品质布草”等信息,更是不胜枚举。